close

DSCN0672  

這趟公益旅行我們一共到了三個地方做捐贈,這天下午我們即將前往我們第二個愛心捐贈的地方─德欽縣第二小學。

 

在孫師父的安排下,早上大家到了梅裡雪山觀景台進行煨桑,邊在煨桑爐旁繞圈圈邊將松柏樹枝放進煨桑爐燒這樣的動作稱之為「煨桑」,對藏民而言這是朝拜梅裡雪山,祈求平安的儀式。

 

這裡總共有13座白塔,有的藏民會在白塔上磕頭,這樣的動作稱為「頂禮膜拜」也是祈求平安的方式。在此遠方可以看到梅裡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,十分壯觀,煨桑的白煙裊裊、白塔的莊嚴肅穆、雪山的清淨神秘,在視野中勾勒出一種屬於白的寧靜,耳畔時而傳來一旁喇嘛頌經的低語聲。

 

接著大家將購買的風馬旗掛在這兒的繩子上。風馬旗是西藏地區一個很獨特的風景,隨處可見隨風飄揚的風馬旗,是藏傳佛教祈禱的方式,旗子的上面寫著經文,上面畫著一隻風馬,寓意為希望借著風馬將經文散播各地。

 

這天下午要到德欽縣第二小學捐贈愛心善款,不久大家便搭著車告別卡瓦格博,經過德欽翻過白馬雪山,來到奔子攔用完午餐後便抵達小學。

 

「天哪!也太……大間了吧!這比我的高中還大間還漂亮啊!」

 

「太扯了!看不出來哪裡貧困了......這......我們照片要怎麼拍啊?被人看到我們錢捐到這裡會不會被罵啊?」

 

抵達目的地後一下了車,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富麗堂皇的學校,我們便開始議論紛紛,感到十分地驚訝。

 

這天學校已經放暑假了,見不到校園中孩子奔跑及笑聲,只有一位老師出來接待我們,他的名字叫格茸次里,我拿著紙和筆和AA前往採訪,而學長則拿著相機幫我們錄影。

 

「你們好啊!很高興你們來。」老師露出親切的笑容說著。

 

「您好您好!我叫蔡曄涵,這位是吳峻崴,我們都是來自於台灣清華大學的學生,今天很高興能到你們的學校做愛心捐款,由於我們會寫些文章介紹這次的公益旅行,需要你們的一些資料和介紹,可以請您介紹一下這間學校嗎?」我拿著紙和筆跟老師談著。於是他解釋道:

 

「在2011年9月,咱政府為了解決德欽縣每個鄉鎮的教育問題,將最遠的羊拉村,有250km之遠,近至8公里遠的奔子欄鎮等九個鄉村所屬小學,共1100名小學生集中到了這裡蓋了座小學,而整個德欽縣啊!有三所這樣的小學。」

 

「那營運經費有多少呢?經費來源是政府補助嗎?」我問。

 

「每年的營運經費約300萬人民幣,其中近半數都是得靠外界資助的。」老師說。

 

「其實整個德欽隸屬于『迪慶藏族自治區』,主要的收入來源為觀光,主要作物為青稞、小麥作為主食,養殖髦牛、羊、豬等作食物,藏民畢生的收入皆為三大目的:蓋房子、奉獻、基本生活。」老師繼續說。

 

「那一般這裡的教育環境如何呢?藏民重視教育嗎?」

 

「傳統上並不注重教育,藏民出生後首先學藏語,有上小學的才開始學習漢語。若無則開始做工一輩子以此維生,幸運點的出生於觀光景點,整個村落則採用共產制度讓所有人皆為村落觀光努力共用觀光財。比如德欽的雨崩村、麗江的拉市海,基本上少數民族皆採這種方式過活。

 

所以在這裡頭教學資源相當貧乏,且傳統觀念並不重視教育,所以並不像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如此華麗氣派。」

 

想起那位雨崩村的老闆娘,她的女兒也是到這裡就讀的,小小年紀便要離家學習獨立生活,這裡有多少的孩子也跟她一樣呢?那位老師說道,這裡藏民的教育大多只到小學或中學,畢業後便開始做工了,出生在觀光地區生活可能會好一點……似乎命運決定了他們的生活,走在命運定調的軌道上,而我們何嘗也不是呢?我們只是教育資源、環境比他們好很多,但生命的苦樂並非就能依此評斷高低好壞,他們也許因為受的教育少,思想較為單純,沒有複雜的心思,生活在一個不被商業化、工業化的環境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,生活純樸原始,有著藏傳佛教的信仰,追隨著達賴喇嘛,不求此生只求來世,而感到心安心定,很難評斷誰好誰壞。

 

然而無論在哪條命運的軌道上,無論生在何時何處,我們最終都在找尋生命回家的路。

 

這天我們代表廣州台資企業協會、台協番禺區青年會捐贈一萬元人民幣,以及捐贈轉動熱情基金會、KMC所提供的文具用品,希望能幫助德欽縣的藏族子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